不用懷疑,我還是衝著文學下議院來的。這次的題目是「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台灣作家」。

  Q1:如果您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您會把票投給台灣哪一位作家?

  Q2:在已過世的台灣作家之中,您認為誰是此一獎項的遺珠之憾?

  (其實還有Q3,但是既然主編沒用也就省了)

  也許是上一期太驚悚,也許是上一期是第一次,總之這一次又看到一堆同樣的人名出現(票選委員跟被提名人都是),新鮮趣味感大減……

  我想也許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台灣」這個範圍身上吧?台灣有「文學」以來經歷過了多久?又,怎麼樣才說得上「文學」?我們的文學環境成熟了嗎?又如同其他人的評論提到的,畢竟諾貝爾文學獎是歐語系的,跟華語系的我們有著隔閡,就連《靈山》翻譯後的樣貌失真了多少亦未可知。

  當然我自己也有問題。對於華文文學所知實在狹隘的可憐,閱讀範圍更是嚴重的不足--說穿了其實我一開始的創作只為了紀錄心靈的寂寞,從來沒想過要在文學之海越陷越深。所以當初榮哲找我擔任其中一個票選委員時,我猶豫了很久--當然現在看一看,其實也不過就是表現一個七年級世代的意見,無傷大雅,但是因為是記名投票,又是關於文學大事,想到自己竟然也有機緣參一腳就很興奮,卻又十分憂慮著自己的能力不足。不過在某種刺激(電視事件)下,還是硬著頭皮上了。

  果然問題還是出在我對「台灣文學」的認知上。其實一直不以為文學的領袖是華文(不過差不多是了),也不認為台灣是繁體中文的領袖(不過也差不多是了),但即便是又如何?這麼少的人,這麼小的土地,要怎麼跟大陸那種多采多姿風俗各異的環境下所交融出來的文學競爭?

  在想著,也許在《聯合文學》四個字前面加上「台灣」會不會明確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蒼翼黑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